首頁 > 公司新聞

北京古代排水設施:元代排水渠用青石條砌筑

發(fā)布日期:2015-08-23  點擊:66716次

 西周的排水溝和陶水管

  房山琉璃河西周古城,是北京迄今最早的城址。在東城墻北部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卵石砌成的排水溝,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。溝底西高東低,是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。在城址內部的宮殿區(qū),還發(fā)現(xiàn)了陶質繩紋水管。水管一頭粗一頭細,以便相互連接。

  漢代至遼代的陶水管

  北京現(xiàn)已發(fā)現(xiàn)的漢代城址有20余座,尚沒有明確排水或排污設施的發(fā)現(xiàn)。但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中,武陽臺正中發(fā)現(xiàn)了排水的陶管。從生產(chǎn)力相近的角度考慮,北京的漢代古城也應該是具有排水技術的。

  遼代的南京城因為湮沒在現(xiàn)代城市之下,考古資料不全面,對它基礎設施的了解還不充分,但同時期門頭溝區(qū)龍泉務的窯址中,出現(xiàn)了寬近40厘米、用來排水的陶水管。這種陶水管的一端有擋頭,目的是為了增加水管的耐用性。

  金中都水關遺址

  1990年10月,北京市園林局在右安門外的玉林小區(qū)建宿舍樓。四米深的地下,施工人員忽然發(fā)現(xiàn)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和木樁。一位具有高度文物意識的園林局職工向文物部門反映了這一情況??脊湃藛T到現(xiàn)場后,配合施工進行了局部清理,證實這是一處大型建筑。在古代,這樣形制的建筑物是水涵洞,也被稱為水關,就是城墻下供河水進出的水道。

  1991年3月至6月,有關部門進行了考古發(fā)掘,將水關遺址全部發(fā)掘出來了。

  水關的位置是金中都景風門西側的城垣下。它表明,金中都城內的水,從北向南經(jīng)過水關流入城外的護城河。所以,水關北部為入水口,南部為出水口。

  現(xiàn)存的水關遺址主要由城墻下過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、洞內兩廂殘石壁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及水關之上的城墻夯土組成。它平面呈“][”形,南北向,南距今涼水河(中都南護城河)50米。它全長43.4米,過水涵洞長21.35米,兩廂石壁寬7.7米。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別寬12.8、11.4米。進出水口及泊岸兩側設有擗石樁。底部過水面距現(xiàn)地表5.6米。

  水關是木石結構的建筑。它的建造過程是這樣的:最下層密植木樁,樁之間用碎石、碎磚瓦及沙土填充夯實。木樁之上放置排列整齊的襯石枋,襯石枋上又鋪設地面石。襯石枋與枋下的木樁使用榫卯結構相連接,襯石枋之間用木銀錠榫相連接,襯石枋與石板以鐵釘相連,石板之間用鐵銀錠榫相連。上下相疊的石板則在中間鑿孔,再用木樁像穿糖葫蘆一樣把石板穿起來,這叫“鐵(木)穿心”。木樁、襯石枋、石板緊密相連,整體堅固。

  建造這一巨大工程用了約1800根1至2米的木樁、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、2500個鐵銀錠榫。它所用人工的數(shù)量可想而知也十分可觀。它的底部建筑結構是現(xiàn)存中國古代都城水關遺址中體量最大的。北宋的《營造法式》專有一章述及水關的做法。金中都水關同其 “卷輦水窗”的規(guī)定一致,是研究古代排水設施的重要實例。

  為了保護這一遺址,園林局建樓時還讓出了兩個單元的地方。北京市政府于1990年12月做出了建立博物館的決定。1995年5月1日,坐落于遺址之上的北京市遼金城垣博物館正式開館。

  元代的排水系統(tǒng)

  元大都是在一片平原上新建的都城,它嚴格按照已制定的規(guī)劃修建。因此,在地面施工以前就考慮到了排水問題。

  1970年,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側地下,發(fā)現(xiàn)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。它是用青石條砌筑的明渠,寬1米、深1.65米。在通過平則門大街路口(今阜內大街)頂部覆蓋石條,渠內石壁上發(fā)現(xiàn)有“致和元年(1328年)五月日,石匠劉三”鑿刻的字跡。這一題記可能是元代的工匠——劉三在修復石渠中留下的。這條水渠在元大都城建成之后經(jīng)過修建完善。

  在元大都的東、西城垣北段和北垣西段發(fā)掘了三處水涵洞,是向城外排泄污水的設施。

  例如北城垣的一處,在夯筑土城前預先構筑。涵洞的地基打滿“地釘”(木樁),其上再橫鋪“襯枋石”。涵洞底部和兩壁都用石板鋪砌,頂部用磚起券。中部裝置著一排斷面呈菱形的鐵柵棍。它的作用類似于現(xiàn)在下水道的雨箅子,攔截雜物。洞身寬2.5米,長約20米,石壁高1.22米。整個涵洞的做法與《營造法式》所載相吻合。

  北海團城的特制青磚和水涵洞

  2001年,北海團城里的古樹“白袍將軍”(乾隆皇帝戲封的一棵白皮松樹)生病,專家為其診治找病根時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套古代先進的排水系統(tǒng)。通過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在團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達到18毫米的大雨,地面上也不會形成徑流。它迅速排水的秘密是什么?

  秘密之一是團城上的青磚造型很特別:上大下小呈倒梯形;同時磚底下的襯砌材料的吸水性極好,類似海綿,所以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。下雨天,雨水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地下。若遇大雨或連續(xù)降雨時,多余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中。團城上有11個這樣的水眼分布在古樹周圍,并且每個水眼的下部都有一個豎井。

  光蓄水而不流動也會造成積水,第二個秘密就是豎井與豎井之間相連的涵洞了。涵洞高度在80厘米至150厘米之間,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。多余的雨水流到涵洞以后儲存起來,形成一條地下“暗河”,干旱時讓大樹慢慢喝。

  水眼除了有滲水及排水功能外,還可降低樹根附近的水位,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。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(tǒng),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。

  這套距今已近600年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,目前仍在團城“服役”。

  除北京外,全國其他地區(qū)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相當數(shù)量的排水設施。例如河南淮陽平糧臺新石器時代的陶水管、偃師商城的排水管設施、春秋齊國臨淄城的排水設施、唐代揚州城的水涵洞等。層出不窮的古排水設施,一方面提示人們在古代城市考古中注重各類“市政管線”的基礎設施。另一方面,考古資料的發(fā)現(xiàn),不斷補充著人們對排水手段的認識。

咨詢熱線: 138 3492 3290
TOP
網(wǎng)站首頁| 鑄鐵排水管| 管件產(chǎn)品| 球墨井蓋
新聞中心| 工程業(yè)績| 公司簡介| 聯(lián)系方式
版權所有 2018 山西金秋鑄造有限公司
備案號:晉ICP備18001059號 技術支持:金秋鑄造網(wǎng)絡部 二維碼

掃一掃,關注金秋鑄造